欢迎访问中国微生物信息网!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可降解性特征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获进展

日期:01-26  点击:  属于:课题研究

干旱区覆盖了全球40%以上土地面积,具有较大的储碳潜力,但其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一般认为,干旱条件抑制植物生长,降低其在土壤中的碳源输入。然而,土壤有机碳储量取决于有机碳源输入与分解之间的平衡。土壤有机碳的组成控制其微生物分解过程,其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碳组分。因此,认识溶解性有机质组成和可降解性特征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旱区土壤储碳机制。

为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研究员孔维栋等沿青藏高原干旱区降水梯度带采集了草地土壤样品,涵盖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三种草地类型,研究了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分子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微生物转化机制,解析了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储碳机制。研究表明,随着草甸-草原-荒漠过渡,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但其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显著增加,有机质分子组成从难降解性向易降解性变化。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与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增加会促进微生物生长,加速微生物降解土壤总有机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主要受土壤碳氮含量驱动。进一步的分子水平研究发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可降解性及微生物过程是驱动干旱区土壤储碳的重要因素,可为干旱区土壤储碳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基础。